20 | 0 | 5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937年,故宫文物自南京分三路疏散至西南。1937年至1945年间,故宫文物颠簸在湖南、贵州、四川、陕西的崇山峻岭之间,辗转于南京、武汉、重庆、宜宾、乐山的浅滩急流之中,历时八年之久。因战局瞬息万变,命令秘密转达,公文档案湮没无闻,史实细节鲜为人知。此文以故宫博物院藏马衡诗抄为基础,结合相关档案文献,梳理勾勒抗日战争期间马衡与故宫同人组织故宫文物西迁贵阳、安顺,移存成都、峨眉,以及转存宜宾、乐山的经过和细节。
Abstract:1.马衡.七用寺字韵寄赠森玉[M]//马衡.马衡日记(附诗抄):一九四九年前后的故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256.
2.雷强.徐森玉书札六通所见抗战故宫文物西迁往事[N].文汇报,2018-11-23.
3.欧阳道达.故宫文物避寇记[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54.
4.傅振伦.徐森玉先生漫话文物[M]//傅振伦.七十年所见所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36-237.
5.马鉴.与四兄叔平同游乐山近作[J].流星月刊,1945,1(2):31.
[1]1939年7月26日《致叶景葵》函:“宝前岁七月自旧京南下,溯江而上,僦居长沙四越月,得青岛友人电,居延汉简尚陷在北大研究所,遂遵海潜回北平,设法将简二万余运出送存香港。”载《汉石经斋文存》(下),海豚出版社2010年版,第213页。
[2]1938年2月26日《致袁同礼》函:“在港连接叔平先生催促往筑之函,于21日晨启行,不及待台从莅临,至为歉仄。”转引自雷强《徐森玉书札六通所见抗战故宫文物西迁往事》,载《文汇报》2018年11月23日。
[1]《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记录》,1938年11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2]《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公函》,1939年1月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另参阅《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第三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记录》,1939年3月1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3]《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记录》,1939年3月1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4]《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公函》,1939年3月3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265;K87;I207.25
引用信息:
[1]徐婉玲.从马衡诗抄看抗日战争期间故宫文物西迁[J].西泠艺丛,2025,No.126(06):28-34.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