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benqimucitupian wangluoshoufatupian beiyinpaihangtupian xiazaipaihangtupian liulanpaihangtupian xinwengonggaosimple xiazaizhongxinsimple lianjiezhongxinsimple jingxuanzhuantisimple
2025年06期
专题·马衡研究

从西泠印社到故宫博物院:马衡的文化守护与传承之路

刘甲良;

马衡作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在西泠印社与故宫博物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原始档案,结合一手史料,完整地揭示其从西泠印社创社元老到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文化实践轨迹。研究表明:他在西泠印社建立的“田野—文献互证法”直接影响故宫文物鉴定体系的构建;1933—1947年主持文物南迁创造了战时遗产保护的世界范例,其“三圈层防御装箱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20世纪文化遗产保护经典案例;1948年“以拖代拒”的护宝策略使故宫118万件文物免于迁台,为中华文明保存了核心文脉。马衡“学术为体,守护为用”的理念通过1930年燕下都考古、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展等实践形成国际影响,其“典守非特权乃责任”的精神至今仍是中国文博事业的核心理念。

2025 年 06 期 No.126 ;
[下载次数: 1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马衡学术与艺术思想摅论

谷卿;

马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定义金石学,在坚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主动吸纳科学方法,将传统金石学与现代考古学建立链接,为中国考古学的本土化发展开辟道路。相比学术思想,马衡的艺术思想显得相对保守,这体现在他对技术主义倾向的警惕和厌弃以及历史叙事的精英化倾向上。马衡在千方百计拓展“金石学”意涵空间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回避了“碑学复兴”背景下书法传统的近代重构与转向,这使他的艺术和学术思想之间存在一定的龃龉和错位。

2025 年 06 期 No.126 ;
[下载次数: 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散氏盘的流传、入贡和再发现

陈鹏宇;

本文考证了散氏盘的流传、入贡及再发现的细节,兼及阮元所仿二器流传的情况,认为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经歙县籍的扬州盐商程梦州、徐景京及徐士业父子、洪肇松递藏。清嘉庆十二年(1807),两淮盐政额勒布从洪家购得,进贡入宫。嘉庆十三年(1808),散氏盘开始陈设于养心殿东暖阁,清道光三年(1823)被收入内务府库房。1924年2月至3月间,随着对内务府库房的清点,散氏盘再次被发现。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马衡主导了散氏盘的影印和传拓。

2025 年 06 期 No.126 ;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四鉴青铜器整理与研究”(批准号:20VJXG001)系列成果之一,得到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资助
[下载次数: 2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从马衡诗抄看抗日战争期间故宫文物西迁

徐婉玲;

1937年,故宫文物自南京分三路疏散至西南。1937年至1945年间,故宫文物颠簸在湖南、贵州、四川、陕西的崇山峻岭之间,辗转于南京、武汉、重庆、宜宾、乐山的浅滩急流之中,历时八年之久。因战局瞬息万变,命令秘密转达,公文档案湮没无闻,史实细节鲜为人知。此文以故宫博物院藏马衡诗抄为基础,结合相关档案文献,梳理勾勒抗日战争期间马衡与故宫同人组织故宫文物西迁贵阳、安顺,移存成都、峨眉,以及转存宜宾、乐山的经过和细节。

2025 年 06 期 No.126 ;
[下载次数: 2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马衡日记》读后随札

金小明;

<正>《马衡日记(1948—1955)》(以下简称“《日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18年7月出版,由马衡长孙马思猛整理。马衡晚年始作日记,起自1948年12月13日,止于1955年3月24日。日记搁笔两天后,他就病逝了。他的日记手稿作为档案,一直保管在故宫博物院。2005年,紫禁城出版社以手稿影印的方式出版了前期部分,书名为《马衡日记(附诗钞):一九四九年前后的故宫》,时间止于1951年年底。三联书店新刊的整理本则系全编。

2025 年 06 期 No.126 ;
[下载次数: 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全形拓入画的审美机制与文人意趣——以释达受、吴昌硕和黄士陵作品为中心的考察

冯健;

基于对释达受、吴昌硕和黄士陵全形拓入画作品的考察,探讨全形拓入画的文人意趣与审美机制。六舟的画家身份和金石、书法等多方面学养,使其绘画具有金石大写意雏形,也使得他至少在1835年就已产生引全形拓入画的创作思想。全形拓入画使工艺美进入文人画家审美范畴,在意象、心象与意造等方面与文人画家所追求的意趣相合,实现了"纸、墨、拓、绘"的四重互动,拉长了赏画的时间轴,强化了时空记忆与历史场景感。全形拓入画的审美机制在于:"古意同求",古器物全形拓与大写意绘画在"古意"气质的追求上具有类似性;"异类同源",在金石气方面,全形拓与海派画家尤其是吴昌硕的金石大写意花鸟画同源同趣;"异格同调",传拓的工写风格需要绘画工写风格的相应配合,以求协调;"异材同构",岁朝清供类题材的画法与钟鼎彝器全形拓入画有类似的构图原理。

2020 年 12 期 No.72 ;
[下载次数: 329 ] [被引频次: 8 ] [阅读次数: 3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赵之谦温州、福州、黄岩交游考

戴家妙;

本文以赵之谦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同治元年(1962)壬戌、同治五年(1866)丙寅、同治八年(1869)己巳年间,三次客寓温州、中途避走福州、两度寄食黄岩的阶段性生涯作为研究主题,考证他当年的交游,知人论世,并力所能及地搜罗梳理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书画印作品,揭示他在诗文艺术创作上开创新局的内在原因和书画篆刻风格脉络上的变化痕迹,以求较全面地认识其流离岁月、激荡才情的历史画面及其价值。

2018 年 05 期 No.41 ;
[下载次数: 137 ] [被引频次: 7 ] [阅读次数: 2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从永陵石刻看五代雕塑的写实性与世俗化倾向

叶莹;

<正>永陵是五代前蜀高祖王建的陵墓,俗称“王建墓”,史书上称为“永陵”。永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门外的高地上,是目前所知唯一的墓室建筑于地面之上的帝王陵墓。永陵也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一座五代时期的帝王陵墓,其出土的石刻文物,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颗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明珠。其中最为代表是“二十四伎乐”浮雕,形神皆备,

2022 年 07 期 No.91 ;
[下载次数: 196 ] [被引频次: 6 ] [阅读次数: 3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大印学”观念的思想构造:在西泠印社春季雅集“大印学”概念的产生——当代印学研究新时代·新路径·新视野的探索学术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

陈振濂;

<正>"大印学"的构想,是横贯十几年过程中的一个很偶然产生的想法。当然这个想法,看起来是偶然出现,实际上它也积累了很长时间,有其内在的逻辑轨道。我刚才特别注意几位年轻学者的观点,十分精辟。我还特别注意到曹锦炎老师和孙慰祖老师的学术反应。为什么?因为这一类新的构想,年轻学者接受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2021 年 06 期 No.78 ;
[下载次数: 183 ] [被引频次: 6 ] [阅读次数: 2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吴昌硕印章的取法来源及其“金石气”初论

朱天曙;国仕堃;

吴昌硕是近代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在诗、书、画、印上都有着极高的成就,对于篆刻更是情有独钟,能够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个人风貌,对海内外的影响至深至远。本文通过对吴昌硕印章的分类整理,如取法秦印和秦代刻石、汉印、汉代书法、封泥、古陶文字、砖瓦文、泉范、元押、清人篆刻等,对其篆刻的取法进行详细的讨论,并且运用文献学和艺术学的方法,对吴昌硕“刀笔互见”的传统及“金石气”的形成进行了梳理论述,其思想影响了近代以来书画家近求“金石气”的创作,形成了新的艺术传统。

2022 年 07 期 No.91 ;
[下载次数: 447 ] [被引频次: 5 ] [阅读次数: 3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论书法的“文”“质”及美学内涵——以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例

黄婉佳;

艺术作品的“文”“质”之争由来已久,代表艺术品外在表现风格、形式的“文”与代表内在的情感和精神的“质”存在于各个艺术门类,二者不可分割,作为一对美学范畴在书法创作与欣赏中有其特殊的表现与美学含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流传经典的行书作品《祭侄文稿》的“文饰美”与“质朴美”之具体表现的分析,来揭示其背后的美学意义,探究书法艺术形式美的表现与美学特征,其中体现的中国书法之精神也与新时代下“文质兼美”的文艺观相契合。

2023 年 08 期 No.104 ;
[下载次数: 922 ] [被引频次: 2 ] [阅读次数: 3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

<正>~~

2024 年 03 期 No.111 ;
[下载次数: 92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近20年金石目录的编纂与研究综述

亓鹤童;马春风;

金石为载体的文献称金石文献,"金石目录"则是对于金石文献的分类。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关于近20年金石目录的编纂与研究多围绕赵明诚《金石录》、金石学家对金石目录的编纂成就、金石目录的校注等主题。对近20年金石目录的文献进行搜集与爬梳,不仅是通过对已有的文献梳理研究,来审视有关金石目录学的编纂与缺失,更是为后来的学者提供相应的线索和方向。

2022 年 01 期 No.85 ;
[下载次数: 665 ] [被引频次: 2 ] [阅读次数: 3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当前简牍书法取法之维与创作之弊——兼论居延汉简对当前书法创作的启示

颉江泊;

本文以近几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重大展览中入展的简牍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简牍书法取法之维与创作之弊,通过对居延汉简中部分简牍的笔法、字法、墨法、章法进行赏析,以期对当前简牍书法创作有一定的启示,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当前简牍书法的创作提出相关建议。

2021 年 10 期 No.82 ;
[下载次数: 625 ] [被引频次: 1 ] [阅读次数: 2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传承再生:从敦煌艺术到敦煌数字艺术

白旭东;

原生敦煌艺术在同数字化汇流的过程中,除了将原有的敦煌艺术通过数字化呈现,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敦煌数字艺术。敦煌数字艺术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原生敦煌艺术作为地缘艺术的历史背景,是原生敦煌艺术与数字艺术借助数字媒介碰撞与交流的成果。敦煌数字艺术既有原生敦煌艺术的审美旨趣,也适应数字时代的现实体验,更是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民族文化认同的优质载体。

2023 年 06 期 No.102 ;
[下载次数: 528 ] [被引频次: 4 ] [阅读次数: 2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最新动态

栏目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

网站访问量

总访问量: 9,435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