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度、风采与精神——来楚生艺术概览
童衍方;来楚生是海派著名金石书画大家,其艺术人生具有鲜明的特征。他继承传统并深入生活,用自己的画笔刻刀为社会留下了一批面貌崭新、格调极高的金石书画珍品,成为20世纪海派书法、绘画、篆刻艺术领域的标杆之一。其晚年书画篆刻艺术日臻炉火纯青,进入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笔者认为,来楚生是近现代历史中继吴昌硕、齐白石之后集书、画、印于一炉的艺术大家之一。
承继汉魏,肖形新风——来楚生肖形印风管窥
唐存才;肖形印是篆刻艺术中极具艺术特色的板块。来楚生为当代海派著名书画篆刻大家,其于篆刻文字印之外尤其擅长肖形印的创作,且以秦汉肖形、汉魏画像为源泉,更以时代审美理念创作新型肖形印,堪称冠绝古今,宣告了印坛肖形印风新纪元的开始。
来楚生书学渊源与书风谱系探赜——兼谈其笔墨哲思与时代意义
高庆春;来楚生书翰一途,由明清而至晋唐,行草书以《榕坛问业》为本,后对《兰亭序》《圣教序》心追手摹;篆书得钟鼎彝器、吴昌硕《石鼓文》三昧;隶书取两汉名迹,间得简牍之风。来楚生多年临池,对书法的虚实、巧拙、刚柔、疏密、方圆、开合有着深刻的体察与领悟,书风直抵先贤之遒美健秀,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在海派书坛乃至整个近现代书法史上留下深刻印记。本文以来楚生行草书为切入点,探讨其学书路径的三重境界,以此为基础剖析其取法黄道周的内外动因,解读其书风的内涵为笔性、文心、知行融贯的显现,以期为当今书法创作提供借鉴。
书、画、印“三绝”:论来楚生的艺术成就与承启
瞿志豪;来楚生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一位在书法、绘画与篆刻三大领域均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大家。其艺术风格深植传统又勇于创新,尤以大写意绘画和独具特色的“来隶”“来草”书风著称。本文通过对其生平轨迹、艺术理念与创作实践的系统梳理,从构图特征、笔墨语言、书法演进及篆刻创新等多维度深入剖析其艺术成就,探讨其在文人画传统与现代审美转换中的独特贡献。
全形拓入画的审美机制与文人意趣——以释达受、吴昌硕和黄士陵作品为中心的考察
冯健;基于对释达受、吴昌硕和黄士陵全形拓入画作品的考察,探讨全形拓入画的文人意趣与审美机制。六舟的画家身份和金石、书法等多方面学养,使其绘画具有金石大写意雏形,也使得他至少在1835年就已产生引全形拓入画的创作思想。全形拓入画使工艺美进入文人画家审美范畴,在意象、心象与意造等方面与文人画家所追求的意趣相合,实现了"纸、墨、拓、绘"的四重互动,拉长了赏画的时间轴,强化了时空记忆与历史场景感。全形拓入画的审美机制在于:"古意同求",古器物全形拓与大写意绘画在"古意"气质的追求上具有类似性;"异类同源",在金石气方面,全形拓与海派画家尤其是吴昌硕的金石大写意花鸟画同源同趣;"异格同调",传拓的工写风格需要绘画工写风格的相应配合,以求协调;"异材同构",岁朝清供类题材的画法与钟鼎彝器全形拓入画有类似的构图原理。
赵之谦温州、福州、黄岩交游考
戴家妙;本文以赵之谦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同治元年(1962)壬戌、同治五年(1866)丙寅、同治八年(1869)己巳年间,三次客寓温州、中途避走福州、两度寄食黄岩的阶段性生涯作为研究主题,考证他当年的交游,知人论世,并力所能及地搜罗梳理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书画印作品,揭示他在诗文艺术创作上开创新局的内在原因和书画篆刻风格脉络上的变化痕迹,以求较全面地认识其流离岁月、激荡才情的历史画面及其价值。
从永陵石刻看五代雕塑的写实性与世俗化倾向
叶莹;<正>永陵是五代前蜀高祖王建的陵墓,俗称“王建墓”,史书上称为“永陵”。永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门外的高地上,是目前所知唯一的墓室建筑于地面之上的帝王陵墓。永陵也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一座五代时期的帝王陵墓,其出土的石刻文物,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颗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明珠。其中最为代表是“二十四伎乐”浮雕,形神皆备,
论学校篆刻教育的发端(1912—1949)
胡俊峰;近代以来,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我国教育经历了"私塾传授"到"学校教育"的转变。篆刻作为一种传统技能,于20世纪初进入学校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形式是以课外游艺的方式开设。20世纪30年代,篆刻课由课外研究会转变为大学设置专门篆刻课程。篆刻课程的开设,推动了篆刻教材的撰写。今天可见的民国篆刻著作,大部分都是当时的篆刻教材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民国时期篆刻课程的开设不仅为当时培养了篆刻人才,也为当代篆刻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大批实用的篆刻著述。梳理清学校篆刻教育的发端,正是本文写作的意义。
吴昌硕印章的取法来源及其“金石气”初论
朱天曙;国仕堃;吴昌硕是近代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在诗、书、画、印上都有着极高的成就,对于篆刻更是情有独钟,能够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个人风貌,对海内外的影响至深至远。本文通过对吴昌硕印章的分类整理,如取法秦印和秦代刻石、汉印、汉代书法、封泥、古陶文字、砖瓦文、泉范、元押、清人篆刻等,对其篆刻的取法进行详细的讨论,并且运用文献学和艺术学的方法,对吴昌硕“刀笔互见”的传统及“金石气”的形成进行了梳理论述,其思想影响了近代以来书画家近求“金石气”的创作,形成了新的艺术传统。
论书法的“文”“质”及美学内涵——以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例
黄婉佳;艺术作品的“文”“质”之争由来已久,代表艺术品外在表现风格、形式的“文”与代表内在的情感和精神的“质”存在于各个艺术门类,二者不可分割,作为一对美学范畴在书法创作与欣赏中有其特殊的表现与美学含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流传经典的行书作品《祭侄文稿》的“文饰美”与“质朴美”之具体表现的分析,来揭示其背后的美学意义,探究书法艺术形式美的表现与美学特征,其中体现的中国书法之精神也与新时代下“文质兼美”的文艺观相契合。
近20年金石目录的编纂与研究综述
亓鹤童;马春风;金石为载体的文献称金石文献,"金石目录"则是对于金石文献的分类。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关于近20年金石目录的编纂与研究多围绕赵明诚《金石录》、金石学家对金石目录的编纂成就、金石目录的校注等主题。对近20年金石目录的文献进行搜集与爬梳,不仅是通过对已有的文献梳理研究,来审视有关金石目录学的编纂与缺失,更是为后来的学者提供相应的线索和方向。
当前简牍书法取法之维与创作之弊——兼论居延汉简对当前书法创作的启示
颉江泊;本文以近几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重大展览中入展的简牍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简牍书法取法之维与创作之弊,通过对居延汉简中部分简牍的笔法、字法、墨法、章法进行赏析,以期对当前简牍书法创作有一定的启示,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当前简牍书法的创作提出相关建议。
传承再生:从敦煌艺术到敦煌数字艺术
白旭东;原生敦煌艺术在同数字化汇流的过程中,除了将原有的敦煌艺术通过数字化呈现,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敦煌数字艺术。敦煌数字艺术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原生敦煌艺术作为地缘艺术的历史背景,是原生敦煌艺术与数字艺术借助数字媒介碰撞与交流的成果。敦煌数字艺术既有原生敦煌艺术的审美旨趣,也适应数字时代的现实体验,更是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民族文化认同的优质载体。
最新动态
栏目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
网站访问量